“学科交叉团队建设从始至终、完善成果转化的配套制度、重视科研助理的作用等,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转化为产品的个中关键。”近日,在杭州未来科技城联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举办的世界科技青年论坛上,西湖大学蛋白质组大数据实验室负责人郭天南博士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从特制试纸提取尿液,检测鉴别新冠肺炎患者的轻重症情况;基于蛋白质标志物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辅助诊断;将“墨水”从1-10微米口径的针嘴挤出、实现金属或者陶瓷材料的三维加工……正式成立整三年的西湖大学,已有多项实验室原创技术开展产业化并获得资本市场青睐融资。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已是老生常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西湖大学在基础研究上注重学科交叉,探索优化灵活的成果转化制度、全方位赋能服务支撑和保障等,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双赛道并轨推进。
以学科交叉强化基础研究
今年2月,西湖欧米(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数千万元的种子轮融资。其核心技术来自郭天南实验室,即实验室首次提出“蛋白质组大数据+AI”,开发基于蛋白质组和其他分子组学的辅助临床诊断方法。
“科学研究对学科交叉人才的需求贯穿始终。让不同学科的人在一个场所围绕一个目标研究是很难的。”郭天南说,实验室成员需要制备样本、对设备开发优化、搭建数据库、建智能算法模型等,涉及多学科领域。这也是学科交叉创新研发的共性问题。
西湖大学精密智造实验室负责人周南嘉介绍,团队独创的微纳直写3D打印技术,支持多材料精密复杂结构成型,并可实现高速阵列化打印,过程中需要克服机械、电子甚至生物等学科交叉产生的研发障碍。如今已实现产业化,在持续解锁超高精度和高价值应用场景。
“接受专门学科训练的博士研究人员加入交叉学科,面临着转型的挑战,能适应跨学科障碍的可遇不可求。”郭天南介绍,学校尝试制度创新,实验室可聘任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作为科研辅助人员,在确保项目有序开展的同时,还可培养实操人才,是有效的解决办法。
记者了解到,科研项目研发过程中,特殊实验设备的运维至关重要,同样有赖于学科交叉人才。郭天南打了个比方,相当于既要会开车还要懂修车,学科交叉的人才需求一定程度上可通过科研辅助人员满足。“在欧洲发达国家,专职科研辅助人员的作用难以替代,相应地,其训练周期并不短,还应保证工作待遇和相应的尊重。”
深度孵化辅助前沿攻关
“从研发到量产,企业跟高校团队全程陪跑的合作模式还比较少见,但是很幸运地,我们的合作伙伴愿意参与尝试。”周南嘉在论坛上如是说。
2020年11月,周南嘉创办的西湖未来智造(杭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完成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数周前,该公司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他直言,初创阶段,迈出第一步非常困难。
大型站长资讯类网站! https://www.0518zz.cn